例谈小学教育中因材施教的运用
摘 要: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仍有深远意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并通过案例分析对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中国论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
一、因材施教理论依据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但他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二、因材施教案例背景
我是一名五年级学生的班主任,这个班级的学生,在我接手之前便听说了他们的“斑斑劣迹”,虽说五年级了,可他们没有一点“大哥哥大姐姐”的样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活泼好动型的,这活泼时而给我带来欢乐,也总给我惹来接连不断的小麻烦:课间追逐打闹摔跤、同学之间不经意磕碰、因一点口舌之争而闹得不可开交,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对待犯错的学生,首先会板起脸说教,通过一大通道理的论述,企图敲开学生的心门,唤醒他们的良知。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我忽略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板起脸来说教,压制他们的效果又如何呢?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会立即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吗?细思后,我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孩子有自身的性格脾气,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所以,我这种企图从思想上直接干预的做法是肯定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三、因材施教案例呈现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超级活泼好动的学生小A,上课时,他很少认真听讲,不是玩就是左顾右盼,打扰同学上课;而下课时,他最大的爱好便是和同学追逐打闹,别看他个子小,精力可是全班最旺盛的,课间十分钟,总能玩得满头大汗。
记得有一次,班里一个男生因为要躲避来自小A的追赶,一个急刹车没刹住,竟然一头栽进了我的怀里,这下可好,被我逮个正着。我立刻向从远处奔来的小A使了个严厉的眼色,他只好灰溜溜地走回座位。但后来有同学告诉我,这只是一时的安稳,我刚离开教室,他便又生龙活虎起来。
因为他的追逐打闹,引发了周边同学频频向我诉说小A的“罪状”,我也三番五次地找小A谈话,但每一次我对他语重心长的谈话,却只换来他短暂的反省。走回办公室,我冥思苦想,发誓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要接受教育的前提,就是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于是,安全问题成为头等大事。
起初,我采用课间坐镇教室的做法,时刻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重点放在几位男生身上,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室内追逐的现象有些许好转,却仍有同学向我报告:“老师,A和B在上厕所的路上也一直追逐打闹!”此时此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努力逃开我的眼线,不断开拓空间,争取每分每秒的时间玩他们所谓的“抓人”游戏,而我却在时刻担忧着,在这游戏的背后,潜藏着无数安全隐患,万一磕着碰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
我决定叫来小A,向他严肃分析事情的严重性与潜藏的危害性,但当我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后,从他那空洞的眼神中,我仍然看不到他有一丝悔过的意思。思想教育对他已经完全不起作用,恐怕他也只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我平静了心绪,坐在办公室里开始仔细分析小A的性格特征,首先,他是个固执、倔强的孩子,曾经在吃午饭时为了一块红烧肉而与同学闹得面红耳赤,自己认定的东西别人很难帮他纠正,并且他还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所以,若此刻我还是强制他不要再追逐打闹了,或者一味地批评他、责骂他的话,恐怕只会更加助长他捣乱的趋势;其次,他是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思维十分活跃,喜欢一些新鲜事物,平时比较爱表现,于是,我灵机一动,想出一妙招。
下课后,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来,神秘地对他说:“小A,老师今天要给你一项‘秘密任务’!”他那充满疑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我接着说:“老师觉得你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并且能做好老师的小助手,我想要你做我们班级的‘督察员’,管理班级下课后的纪律,并及时向我汇报!”小A素来是个爱表现的人,特别乐意帮老师做事,一听老师要给他派任务,便觉得老师非常信任自己,立即一口答应下来。
自从小A当了“督察员”,班内纪律大有好转。首先,他自己没有时间跟别人追逐打闹了,同时能及时向我汇报班级男生的课间情况,起初向我报告的次数还比较频繁,经过一次次告状之后,班级男生都知道小A便是老师的眼线,也都不敢轻举妄动。久而久之,这个“督察员”的工作真正起到了监督作用,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制约了其他活跃分子的行为,于是,我特地在课堂上大大表扬了他,看着他笑容满面的样子,我终于安心了。
四、因材施教案例评价
总的来说,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及身体状况等方面情况,不但要从宏观上掌握学生群体发展特点,而且要从微观上了解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教师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
其次,每位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品质,都是优点与缺点的结合,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待每位学生,而应该学会抓住学生的个性,对他们实施“对症下药”的*策。
最后,一味压制与批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甚至使他们与老师产生矛盾或冲突,与其这样,不如换个方式对待他们,教师只有以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使他们在约束自己的同时,推动班级良好发展,才能最终收获高效的管理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延章,唐满先,刘方元,译注.四书今译.[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8:128.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40.
[3]田汉族.孔子的完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J].湖南: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