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淮阳区朱集乡唱响产业兴旺主旋律开辟乡村振 [复制链接]

1#

映象网讯(记者金江涛见习记者丁阳光实习生刘梦瑶)淮阳区朱集乡位于淮阳区东南部,距城区35公里,东邻鲁台镇,南靠沙颍河,北与刘振屯乡、冯塘乡接壤,西与新站镇相邻,南洛高速、国道穿境而过,郑合高铁淮阳南站位于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处。全乡土地面积71.55平方千米,辖31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朱集乡正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方向阔步前行。

04:10

“扶贫超市”开进家助推乡村振兴“新效应”

“俺家青菜吃完了我来买点菜”“我买点米中午准备蒸米饭……”未见其貌,先闻其声。一走进淮阳区朱集乡刘营行政村街道,不远就听到音响歌声、行车声、村民购物的交谈声汇集一处,走近后便看到刘营村颇有建设发展意义的万家福“扶贫超市”,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所闻即所见,超市里外一副热闹、和谐景象,里面每样产品摆放整齐、干净亮堂,超市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占地4.5亩的店铺内,货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附近来购物的村民在挑选着所需物资,收银员也在忙碌地打着秤,每一个人都是满载而归……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是扶贫超市开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朱集乡精准施策惠及民众、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有效展示。

据刘营村党支部书记郭清成介绍,扶贫超市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试点项目,主要目的是为实现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并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目前该超市已吸纳30余名员工就业,随着超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展,还会陆续招纳更多急需就业的当地村民。

“我家是本地人,以前做批发生意,我们这个超市自19年开始运营,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本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带动就业的初衷,正好有机会既可以改善生活又能服务本地群众,我们很欣慰。”万家福超市负责人王颖表示。据她介绍,该超市还专门设有“消费扶贫产品专区”,多种新鲜土特农产品样样齐全,对困难村民有各类优惠活动,里面商品价格实惠,卫生、质量均有保障,十里八村的村民都专门跑过来消费。

“我在这个超市干了一年多了,做的一直是收银工作,我家就住在附近,上下班就在家门口很方便,平均每个月能拿到三千元工资,平常有急事也可请假,在家门口上班感觉很亲切……”家住西田园村的田玉鑫说道。

消费扶贫蕴蓄持久动力。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淮阳区朱集乡多措并举,为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打造“扶贫超市”项目等惠民惠农项目,在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致力于实现朱集高质量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农业+工业”共唱产业兴旺主旋律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近年来,朱集乡坚持把发展产业、以产业带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做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吸收用工,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小车间”托起致富“大饭碗”。在刘营村相隔不远的洪楼行政村产业“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她们都是当地村民,分工十分协作,经过精心剪裁,布料在流水线上转一圈,眨眼就变成舒适合身的衣服。

“我们车间中午管饭,我家是附近袁庄的,已在这工作两年了,每天上下班都很方便,我负责给衣服剪剪线头等工作,平均一个月工资三四千,每天都很充实。”将近60岁的凤荣告诉记者。采访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她介绍,自从扶贫车间建成后,邻里村民在家门口就变成了“上班族”,多了一份收入来补贴家用。较短的上班路程让她们轻松实现工作顾家“两不误”。

据了解,该车间名为“周口羁风服装有限公司”,主打生产梭织类、户外战术系列服饰。目前该车间开厂两年,还有多家分厂在运营,共吸纳了两三百名村民就近工作,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小小的扶贫车间,开足马力保生产,传递着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正能量,也给群众带来了幸福感和满意度。近年来,朱集乡从多方面加大对扶贫车间、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推动劳动力家门口务工就业,确保村民稳定就业,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朱集乡还立足轴承座加工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钢铁等加工业,为乡村振兴产业赋能。朱楼村坐落有源广轴承座厂,自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以后,国有企业纷纷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源广轴承厂由此改国企为民营,发展态势良好。一走进厂区,多个车间整齐有序,多名工人伴随着机械加工的制造声响忙碌着。

“我们这个厂已经开了二三十年了,一直做轴承加工,主要用于农机、纺织等机械配件,整个厂区现吸纳周边近二百名村民就业,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难题,也带动了市场经济……”源广轴承座厂生产负责人张志华说道。据他介绍,该厂属乡镇实体企业,所生产的轴承品牌“IHGY”知名度不低,生产各类大小轴承,都是半加工、一体化机械生产,国内销往全国各地,国外出口主要发往英韩等国。

“我在这个厂里工作将近一年了,主要负责轴承装订,每月工资三四千,工作挺好的,我家是附近村的,上下班也很方便,管理也很人性化。”46岁的该厂工人王春荣告诉记者。

工业振兴有力量,特色农业也蕴含活力。正值丰收时节的朱集乡杜楼村,村民们都在田地里忙碌着,田地里长势良好的玉米在收割机的轰隆声下,变成了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粒。收割完的田地干净宽阔,附近还有菜园,硕大特色的黑皮冬瓜一个个展露形态。

“这边全是我种的黑皮冬瓜,差不多有十来亩,成本有五六千,我是今年才种的这种农作物,我原来还流转了一二百亩地种粮食,自己下地干活,现在机械化都方便……”65岁的杜如现老人对记者说道。据老人介绍,他所种植的冬瓜是从郸城引进的,现在正逢时节已进行装卸贩卖,黑皮冬瓜的周期跟玉米一样,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净收入五六千元。

杜楼村还有很多村民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放眼望去,一个个瓜架上挂满了胖嘟嘟的冬瓜,到装卸那天展现出一幅幅开往小康大道的美好画卷:瓜农们穿梭在冬瓜地里,忙碌地采割、搬运,田间路上的手扶拖拉机上装着满满一车冬瓜,满载瓜农们的丰收愿景……

其实,杜楼村只是朱集乡特色优势农业的一个缩影,在朱集乡大张营村车来车往的主干道上,较为显眼的是一户户果农在街道两边售卖着自家种植园的水果。眼下,正是猕猴桃的采收期,“霞伟农场”里号称“水果之王”的猕猴桃颇受欢迎,村民正忙着采摘、运输、装筐……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特色种植为朱集乡打造一处“新时代、新农业、新农人”的农业亮点。

走进霞伟农场便能看到枝干上挂满了一坠坠饱满的猕猴桃,金黄的颜色满是经济,人走在里面都须得弯着腰,不然就得被猕猴桃碰到头,摘一颗咬了口酸酸甜甜的甚是解渴。

“我们这个猕猴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徐香’,是从陕西宝鸡引进的种子,一直都长势茂盛、口感也特别好。农忙的时候很多村民都纷纷来帮忙,我们都给工时费,既能带动大张营村的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村民就业。”霞伟农场相关负责人张之法表示。

据他介绍,该村农场种植猕猴桃近两百亩,从种植到结果不施农药,经过四年的精心培养,今年才第一次挂果成型,往后都是一年一开花结果,达到生长高峰期每亩地能产七八千斤,今年正值丰收之年。

近年来,朱集乡党委政府全面发展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坚定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为发展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乡、农业富民、三产兴乡”战略,全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现在朱集乡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工农业,3家轴承座加工、22家服装加工企业年产值达4.06亿元,逐步成长为全乡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全乡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

文明乡风拂面,美丽乡村入画。近年来,朱集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基础。一个个文明村镇,犹如美好画卷,为朱集乡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秋风吹、战鼓擂……”还没走进淮阳区朱集乡大雷楼村,就听到“咚咚咚,咕隆隆”的声音,走近后声音越发响亮,鼓乐喧天的热闹欢快气氛迎面而来。看见很多统一着装的村民们正进行精彩的表演,战鼓在掌鼓人的擂动下节奏越发快速,鼓声雷动,表演活泼热烈,整个阵容慷锵有力,让群众耳目一新。

“这是17年正式成立的‘兴雷战鼓队’,目前队伍有五十多人,邀请了省级专家下乡现场教学,表演者都是我们村村民,年龄最大的有七八十岁了。这些村民经常去乡里、区里参加民俗文化表演,还多次获得过淮阳区‘战鼓比赛’第一名哩。”淮阳区朱集乡大雷楼村村长雷锟表示。

“我今年68岁,感觉每天过得都很充实,我们这个战鼓队经常出去演出,晚上没事的时候会来文化广场排练,不少村民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老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大家也越跳越有劲儿……”大雷楼村村民郭美兰老人乐呵呵说道。

近年来,朱集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问题,搭建乡级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所,36支村级民间文艺宣传队开展活动有了好去处,连续成功举办三届的广场舞大赛和农民丰收节大放异彩,乡村文化得到传承,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取得长足发展。

“朱集乡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从建强组织、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等多个方面大力发展致富产业、整治人居环境、营造良好乡风,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朱集乡乡长魏贺说道。

他表示,下一步,朱集乡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定力、“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务实重干、砥砺奋进,力争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展现新气象、实现新提升。

(映象网周口新闻,投稿邮箱:zhoukou

hnr.cn。映象网“大象陪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