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亚运主场我们一起迎亚 [复制链接]

1#

运动场地要“盛装打扮”,“东道主”们也活力十足。健身操、轮滑、竞技体育……轮番上阵,市民们自发组织、挥洒汗水,用实际行动向亚运献礼。

徐海英

以东道主的身份,向世界讲好亚运故事。

早上8点,徐海英准时来到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始一天的会务工作。这是徐海英在“大莲花”工作的第9个月。在这之前,她是一名江南实验学校的体育老师,还是一名拥有田径专业国家级裁判员证的退役田径标枪专业运动员。

说起身份的转变,时间拉回到去年4月。得知年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以下简称“亚组委”)在全市范围内抽调田径专业国家级裁判,徐海英自告奋勇,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当时有过犹豫,怕耽误学校课程,也很舍不得学生们。”徐海英坦言,但对从小跟体育结缘的她而言,能有这个机会,服务亚运会田径赛事,真的是一份无上的荣耀,“协助学校安排好课务,帮助学生对接好其他老师,我就来了。”

那时候,徐海英下了个决定,一定要服务好这场盛会。

“我主要负责亚运会田径赛事的竞赛综合事务工作。”徐海英说,为了胜任这份“新工作”,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份额外的“工作表”。首先是熟悉田径规则,全方位掌握亚运会的相关知识;其次加强协调能力,尽快熟悉、对接好“大莲花”团队各部门;最后提高外语能力,每天在朋友圈里打卡学习……井井有条的“三步走”,折射出了徐海英为亚运做好服务的决心与担当。

如今赛事还没开始,徐海英和“大莲花”团队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现在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各个业务领域编制运行计划。”徐海英说,简言之,即做方案做计划,包括人员计划、物资计划、风险评估、整体进度计划等。

这项工作繁琐复杂,尤其是编制一些服务计划时,常常没有具体的模板参考,需要搜罗大量资料,并具体细化到“大莲花”场馆,往往一写就是深夜,加班更成了常态。但让徐海英感动的是,部门里的每个同事都没有怨言,大家默默埋头做事,齐心协力拧成了一股绳。她说,“这是需要情怀的。”

接下去,徐海英还打算考取国际裁判证。“学的越多,服务越好。”已经成了她的口头禅,她希望,今年能以东道主的身份,向世界讲好亚运故事。

傅玉芳

组建“姐姐团”舞动亚运。

“等你来,一起来,让世界心心相融、爱达未来……”3月2日19:10,在钱塘江畔,亚运志愿者主题曲《等你来》的旋律一响起,多位身穿红衣白裤的“姐姐”们便娴熟地跳了起来,动作整齐划一且干脆利落,引得附近散步的居民围观叫好。

这群成团的“姐姐”们大部分都来自高新区(滨江)新生社区,是耀阳健身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自杭州亚运会进入倒计时以来,她们以健身操的形式拥抱亚运、迎接亚运,成为了社区休闲健身、全民参与亚运的靓丽风景线。

其中,“姐姐”们的导师,也是耀阳健身团队的创始人,是48岁的傅玉芳。

跳舞是傅玉芳从小的爱好,30多岁的时候,她就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跳了十来年,后来队伍解散了。

“前两年,都在说‘全民健身迎亚运’,我跳舞的心思又起来了。”傅玉芳说,年,看到抖音上不少人都在自创舞蹈,跳亚运健身操,她就想把以前一起跳舞的伙伴们聚到一起。“我想召集大家重新组建队伍。”

年6月,滨江区耀阳健身团队成立。大家集资购置了统一的服装,又买了音响。

也许是网红神曲的吸引力,也许是整齐划一的风格,也许是简单易学的舞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支健身操队伍壮大到了七八十人。“女团”成立不到三年,余名“正规军”收编完毕,围观和临时参与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学习新操前,我先学会,然后拍分解动作视频,发到群里,让大家预习,再现场教学,一个个地纠正。每天19:10-20:10,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健身操时间。”傅玉芳说,时间久了,“姐姐”们学新舞蹈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动作也越来越整齐,去年,“姐姐”团还登上了区级大舞台进行亚运排舞演出。

“接下来就是壮大队伍,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向世界展示滨江全民健身、共享亚运的亚运精神。”谈起未来期望,傅玉芳顿了顿,笑着说,“我们有个小小的梦想,要是能在亚运会上亮相,就好了。”

卢芊芊

为亚运来到滨江,为轮滑贡献微光。

轮滑,其跳跃和旋转非常具有技巧和美感,是名副其实的“流动芭蕾”。

在滨江奥体社区,就有一位“搬来”的轮滑高手卢芊芊。

“我是为了亚运来滨江的。”卢芊芊说,从小她就有个心愿,希望轮滑能成为亚运项目,在她上大学的时候,愿望成真了,一家人就搬来了滨江。

如今,她一边完成大学学业,一边积极开展训练,还“变身”训练员,向身边的滨江孩子们传授轮滑技巧,宣传亚运精神,把这项运动推广给更多人。

要了解卢芊芊与亚运的的背后故事,得先从她与轮滑结缘说起。

“小时候身体不好,爸爸又是个体育迷,原先去练习轮滑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没想到练着练着练出了兴趣,还取得了世界冠军。这是事先没有想到的。”卢芊芊笑着说,想要去打比赛是要吃很多苦的。双休日、寒暑假都在训练,一年几乎没一天能休息。

但努力也换来了收获。进入国家队,她是中国唯一一位速桩成绩保持在5秒以内的女子选手,也荣获了第十三届全运会轮滑项目上女子组速度过桩项目金牌.……从7岁到21岁,轮滑伴随着卢芊芊成长。

“大概是出于热爱吧。我还想继续做下去。”年,卢芊芊得知年轮滑进亚运,地点在杭州。虽然不参加比赛了,卢芊芊也来到了滨江,开了一家自己的轮滑俱乐部,初衷很简单,除了方便自己训练,还想力所能及地培养一些轮滑运动的人才。

从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员,卢芊芊压力不小,但她更希望让大家了解轮滑速桩项目的魅力。来到滨江的这几年,她教过的学生超过了人。在去年的青少年轮滑集训营里,一名由她指导的学生从6秒3滑进了5秒2,成绩可谓突飞猛进。

如今,或许是受9月亚运盛会的影响,最近这几周,报名轮滑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卢芊芊也忙得不可开交。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9点,她都要在轮滑场上上课,一天一顿饭是常事儿。“最近来了很多小学员,我问他们是为了比赛吗?他们告诉我说就是喜欢,我挺高兴。”

面对未来,她也有自己的小心愿,“学生们都特别的努力,我也期盼着他们未来有一天能走上赛场,为国争光。”

文字/吴瑾熠

摄影/朱旭洁王一嘉

编辑/刘姿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