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成都百货大楼悄然酝酿三大变局联商
7月21日下午,成都百货大楼正式通告本地媒体———百货大楼家电公司和上海永乐家电已经签约,双方合资成立成百永乐家用电器连锁有限公司。其后,悬挂了三年多的“大楼家电”招牌将被摘下,大楼家电在市内的5个大卖场将全部更名为“成百永乐连锁店”。 至此,引人注目的“百货大楼分拆”进行到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步。尽管按照规划,位于天府广场的百货大楼的整体拆迁将在明年上半年启动,但是,在拆卸砖瓦前,百货大楼经营的“骨架”已经开始拆分和重组。 至此,曾经被百货大楼全资控股的三大主业———家电、百货、超市,其股东结构、运作方式均已发生变化。百货大楼从其招牌的绝对拥有者,变成了控股股东、参股股东或者“品牌所有者”等角色。这一从1952年诞生的本地商家,将面临自其建成以来的最大一次变革。而这些举措,也将开创本土商业品牌改革的先河。 布局 三剑客已成气候 2003年,百货大楼集团年销售额达16亿元,其中3/4来自家电,1/4来自百货,而大楼超市的业绩还没有计算在内。 51岁的张大姐是百货大楼的退休职工。自从大楼即将拆迁重建的消息传出后,她一个月起码要回大楼看上三四次。 和许多老职工一样,张大姐对于百货大楼的每一段历史都铭记于心。1952年,百货大楼的前身———一家小型国营商店在盐市口落户。1973年,更名为地方产品商店,主要是卖川棉厂的棉布、3508厂的*衣、胶鞋等物品。1987年,新楼在天府广场落成,“成都百货大楼”的招牌正式亮相。当时,家电只是百货大楼诸多营业部中的一个小部门,只在百货大楼一楼的卖场中占有约1/4的面积,超市更是无从说起。“1987年,大楼年销售额有7200多万元,在当时算相当了不起了”,张大姐带着无限感慨回忆。 但对成都百货大楼的管理层而言,现在却不是感慨的时候。 到2003年底,该集团的业绩已经连续翻番,年销售额达16亿元。其中,由成都百货大楼集团全资控股的大楼家电公司及各代理家电品牌的单体公司业绩,已在年销售额中占了约3/4;而还在老楼中经营的百货项目,其业绩也占了1/4。这16亿元中,在川内二级城市拥有5家大卖场的大楼超市销售额还没被计算在内。 因此,怎样在老楼拆迁和重建的两年过渡期内保证手里攥着的三个“金牌”实现保值增值,是百货大楼要直面的问题。从百货大楼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看,无论是引进职业经理人、打造CEPA购物城,还是拿出品牌搞合资,大楼的着着落棋,都显示出灵活的运作能力。 家电 1+1>2力战国美苏宁 百货大楼与永乐的合作,拿出的不仅是旗下业绩最好的资产,还有大楼家电的招牌。面对国美、苏宁纷纷上市的竞争压力,双方的合作基于两点:永乐借助大楼家电在本地的络优势;大楼家电利用永乐在全国的市场便利及融资潜力。 在百货大楼的三大变局中,刚刚与永乐达成的合作无疑最引人注目。 本月20日,谈判了大半年的百货大楼结盟永乐的合作事宜正式敲定。双方决定:各自出资50%,合作成立成百永乐家电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新公司成立后,大楼家电在成都营门口、高升桥等处已有的5家连锁店将更名为“成百永乐连锁店”。而在国庆前后,“成百永乐”将新增3家新店,争取年内在市区扩展至8家以上。 百货大楼与永乐的合作意味着,这家拥有52年历史的老店拿出的不仅是其旗下业绩最好的分公司,还有在川内家电界的金字招牌。对这一合作的动机,百货大楼集团公司总经理罗霞表示,“我们都处于高速增长期,谁都不是因为缺乏资金和影响而选择合作,之所以走到一起,在于它能产生1+1>2的效果。” 据悉,上海永乐成立于1996年,目前已成为中国商业零售业及中国连锁行业十强企业。这是大楼家电选择它作为合作伙伴的首要原因。此外,永乐对四川未来市场的勾画,也与百货大楼不谋而合。 “国美、苏宁刚刚完成了上市,融资渠道肯定会更为宽松”,罗霞说,这两个老对手肯定会向潜力巨大的二级市场发起冲刺。“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楼得赶在它前头”,而此时来川扩张的永乐也提出了向二级市场进*的意愿。双方很快达成一致———在年内,通过现有连锁络的扩展,将成百大楼的业绩由原来的第二位提升至全川第一位,进而立足四川向整个西南地区拓展。 在百货大楼看来,自己是一家本地企业,优势是对本地市场熟悉,便于扩张;局限则是因地域限制,对市场新鲜信息的采集、把握会因地域限制而受到影响。而永乐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难题。更何况,摩根斯坦利正为永乐作上市咨询,一旦上市成功,双方将有更坚实的合作后盾。 超市 外线作战保持影响 百货大楼已经在德阳等二级城市搞了一年多的品牌授权经营,并在开业当月实现利润。据分析,在百货大楼迁建期间,大楼超市将起到保持百货大楼市场影响的作用。吸收第二方投资,也有助于降低风险。 和家电业务的合资运动相比,百货大楼在超市领域的操作,却显得相当隐蔽。 据悉,目前百货大楼在德阳、南充等二级城市共开设了5家超市,几乎都做到了“当月开业,当月实现利润”。而这些“大楼超市”门店中,部分属于百货大楼控股,部分仅仅是参股。大楼超市的另一个大股东,其实是在成都家电批发行业赫赫有名的新成铁制冷公司。也就是说,在超市领域,百货大楼已经迈出了品牌授权经营的步子。 一位百货大楼高层告诉,在“大楼超市”成立前,也有许多商界人士建议百货大楼打造超市品牌,搞加盟、授权等形式的连锁经营。但百货大楼当时的考虑是:1、不与国际大牌做,因为很有可能淹没自己的品牌;2、不与国内杂牌做,因为杂牌可能只顾眼前利益,造成合作后期的纠纷。“我们想选择的是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合作者”。 那么,百货大楼为什么会对“大楼超市”这个诞生仅仅一年多的牌子如此看重?据一位知情人士分析,在百货大楼旧址拆迁重建的过程中,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可能会随着老楼的消失而减弱。此时,“大楼超市”能凭借其连锁效应,一直保持甚至增强顾客对“大楼”的认知。此外,在盐市口老楼不能营运期间,“体外循环”的它将继续为大楼创造效益。而更关键的是,吸纳第二方投资经营超市,也使百货大楼在刚刚涉足这一经营领域时,实现风险最小化。 上半年,百货大楼已经成立了超市事业部。罗霞对此表示,百货大楼后期将对超市加强关注,集中精力做好超市品牌。 百货 从商品经营到资本经营 从2001年参股摩尔百盛开始,百货大楼在时尚消费领域的运作便从直接的商品经营转向规模化的资本经营。最近投资CEPA港澳购物城更显示出扩大在本地时尚消费领域影响力的意图。 在百货的经营思路上,百货大楼集团董事长郑启沃的一席发言,相当具有代表性。 2001年,海发大厦(即摩尔百盛所在地)即将竣工。由于该大厦与百货大楼“门对门”,其楼下又规划了近5万平方米的商业卖场,因此,对即将亮相的新对手,百货大楼部分管理层有些紧张。 当时,郑启沃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表示:“与其等着和别人打架,不如自己进去做”。因此,当后来摩尔百盛亮相时,百货大楼也成为了其大股东之一。凭借这一优势,百货大楼与摩尔百盛在服装、家居等领域实现了错位经营。不仅避免了恶性战争,而且其投资回收相当迅速。 事实上,在许多成都市民心目中,引领服装、鞋帽等消费品时尚的主要集中于部分外来品牌百货和仁和、力诚等高档品牌销售商中。而本土老字号商业品牌百货大楼在时尚圈的影响却不大。由此,百货大楼明显改变了它的思路———与其自己单打独斗,不如参股到新品牌中去运作。 “但是,我们不会在时尚消费领域放弃‘百货大楼’这个牌子。我们只是在不断适应市场,等待机会。”罗霞这样表示。 “变身”的举动在近期已连连出现。3个月前,百货大楼获得了四川省商务厅批准,着手在春熙路打造西南地区首家CEPA零关税主题商场。商品以原产地为香港、澳门的中高档商品为主。商场的品牌招商交给了有港资背景的新港物业完成,新公司也招募了香港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部分人来自太古、崇光等著名时尚百货。商场老总则以百万年薪的高价,从内地及香港各时尚百货中挖掘。 与过去不同,百货大楼此次是高调直接介入到CEPA商场的招商及对外宣传中。很明显,百货大楼正通过“CEPA购物城”这个新名字,扩大它们在本地时尚百货领域的影响。而在两年多以后,当百货大楼重新进入在其原址建立的成都地王大厦,在吸收了摩尔百盛及CEPA商城的资本运营经验后,不难想象,将为其时尚百货的经营带来更多的变招。 访谈 据悉,成都百货大楼将于年底搬至春熙路,在“新家”,其营业面积将达1万多平方米。如果仅仅是为了在旧楼重建期间实现效益“平稳过渡”,它犯不着这样大费周折。 “我们的目的有两个”,罗霞对坦言,在短期内,是保证大楼的销售、规模、效益不会因为拆迁的进行而下降,而是实现更大的拉升。从长期看,是要通过多方合作的形式,将百货大楼的品牌打得更响。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罗霞说,“如果什么事情都自己全资、自己去摸索,就算成功,但是一味求稳,发展速度会慢下来。”她给详细解释了一番———目前,大楼超市吸纳的投资是2400万元,成百永乐实际吸引永乐投资4000多万元。二者相加,总计6400多万元。而百货大楼集团及旗下各子公司的交叉投资也达到5000万~6000万元。算下来,自己只出了一半的钱,却参与了双倍的项目,其品牌影响的外延也实现了双倍增长。这,正是百货大楼集团董事长郑启沃提出的发展思路———商品经营、项目经营、品牌经营、人才经营。 可口可乐说,即使它在全球的工厂一夜间全部烧毁,凭借其品牌影响,它在第二天照样是饮料巨头。而今天,一家在成都土生土长的企业———百货大楼也正在努力,即使搬了家,照旧能够赚钱,而且赚得更多,牌子更值钱。 未来还停留在设想阶段。但百货大楼的种种做法,却证明了本土商业企业的旺盛生命力。尽管身边不断涌入来自各地的百货强手,但谁也不会、也不敢忽视它们的声音。(消息来源:成都商报 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