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7日,《人物》杂志发表了一篇诚意满满的姜昆专访,标题叫《姜昆:误解的总和》。
文如标题,近两万字的文章多数文字都在从侧面讲述姜昆这些年被误解的那些事,引发了很多读者共鸣,也在相声圈被刷屏了一整天。
本来不太想写此文,因为关于姜昆的很多事情在相声界早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姜昆有些事在很多网友那里却依然处于“秘密”状态。
笔者结合姜昆专访,谈一下关于姜昆的那些“公开的秘密”。
一、姜昆老了
姜昆出生于年,到年已经72岁,他在专访中有一段话让人看了有些心惊:“我随便拿出一张照片来,周围的人全都不在了……我70多了,走也可能是随时的事”。
不谈马三立、侯宝林那些相声前辈,姜昆同时代的相声名家里侯耀文、常贵田、师胜杰、笑林他们都已经走了,而且真的是说走就走。
姜昆是真的老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依然在拿他和四十多岁的人比较,似乎姜昆现在也是四十多岁,很多人甚至还在质疑姜昆为什么没有新作品。
事实上,姜昆创作和表演《回眸望九》时已经49岁,但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作品,《新虎口遐想》上春晚时被很多人吐槽为姜昆“江郎才尽”,却没有人想到另外一件事,那一年姜昆67岁,已经是退休好几年的年龄。
有些相声演员刚四十多岁就没新作品了,粉丝们称之为“为徒弟留饭“,姜昆带着团队全国巡回演出《明春曲》一票难求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在七十多岁时还被吐槽没新作品,互联网上的双标大体如此。
反过来理解,那么多人在姜昆七十多岁时还在“督促”他出新作品,似乎也是一种对他永远年轻的赞许。
二、姜昆和梁左
姜昆的相声生涯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年-年,年至年,年至今。
姜昆在每个阶段都有经典代表作问世,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却总有人在故意“质疑”姜昆靠梁左,甚至说没有梁左就没有姜昆。
事实上,姜昆找到梁左时是在年,当时姜昆已经成名近十年,职务上已经担任广播说唱团团长,而梁左当时还只是一名不知名的小作家,职务是在学校担任讲师。
姜昆发掘了梁左,两人合作了很多经典相声,其中梁左最大的贡献是提供故事框架,姜昆则是在框架中塞满相声语言,而有些故事的框架也是姜昆写的,比如《电梯奇遇》的原型是姜昆从外国杂志上看到的,《特大新闻》的初稿也是姜昆的。
梁左除了相声之外也写了十几部情景喜剧,只有第一部作品《我爱我家》被誉为传世经典,原因很简单,《我爱我家》里有很多喜剧元素是广播说唱团的相声素材,其中就有姜昆搜集的“广播说唱团笑话一百则”,更不用说其中一集干脆就是相声春典。
姜昆和梁左分开之后两人几乎都没有超过自己的巅峰,其实也是双方在合作时互相“挖空”了对方导致的。
非要较真的话,如果没有梁左,姜昆还是姜昆,如果没有姜昆,梁左就不是梁左,他们的关系准确描述应该是:姜昆挖掘了梁左,两人相互成就了对方。
三、姜昆和创新
在有些人眼中,姜昆代表了一种“守旧”和“保守”,这种观点却缺乏论据支撑,甚至于,有些论据还是相反的。
姜昆不太支持相声传统师承制,不提倡什么“三节两寿”和“师徒父子”,而是提倡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在有些人眼里,这反而是守旧。
姜昆反对三俗相声,厌恶伦理哏和荤段子,不希望相声行业回到“撂地”时的水准和格调,他支持的是相声改革和创新,强调相声的时代元素和讽刺功能,在有些人眼里,这反而是保守。
事实上,姜昆在相声上的革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行业内无人出其右,早在互联网初创时代,姜昆就建立了相声网站,在第一波互联网大潮中,他创办的相声网站曾被估值五千万。
年周杰伦在演唱会上通过全息投影和邓丽君对唱,姜昆试验相声和全息投影结合是在年。
有些人之所以认为姜昆“守旧”,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相声不了解相声,他们以前没听过太平歌词,就以为那是多么好的东西,实际上太平歌词是被相声行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淘汰的过时玩意,而且也不是姜昆淘汰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新”也不是新,只是你没见过没玩过而已。现在说起“啪叽”和“羊拐”,四五十岁的人都会很怀念,年轻人没见过但不代表那玩意就必须得捡起来重新玩。
四、姜昆和传统相声
姜昆进入相声行业时,全国全行业没有人说传统相声,这是时代特点,那时候相声行业的潮流是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生活讽刺丑恶,因此,《多层饭店》、《电梯奇遇》、《武松打虎》、《小偷公司》和《巧立名目》等经典作品不断涌现,大多数时候传统相声是留给小孩和初学者练习相声用的。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传统相声才从天津开始逐渐恢复演出,那时候姜昆都已经快五十岁了,他不怎么说传统相声是时代因素也是一种行业进步导致的,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声演员们天天说《地理图》《八扇屏》,不去创作和表演《如此照相》《五官争功》,那这个行业也就不会出现八十年代那种辉煌。
虽然马季不教姜昆传统相声,不代表姜昆不会,他在天津观众面前临时表演的《八扇屏》应该是他自学的,实打实说,其水平和郭德纲的《八扇屏》属于一个水准,一听就知道,都是没有师父指点自学的成果。
当然,要说姜昆对于传统相声的贡献,那也是相当大的,光一部《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就相当厉害了。
五、姜昆和德云社
姜昆对德云社的核心看法其实很简单,一是保护,二是引导。
姜昆是中国相声界的领头羊,还长期担任曲协主席,德云社虽然不是曲协会员,但德云社的发展不仅填补了一个空白,同时还带动了相声行业,因此,姜昆从一开始就是支持德云社发展的。
但是,郭德纲是一个有很强个人想法的相声演员,他的师父侯耀文尚且无法掌控他,何况和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姜昆。
不论是出于炒作的目的还是个性使然,郭德纲在年以前一直是拿姜昆和曲协当“假想敌”,凡事都和曲协反着来,这种不对称打法非常有效,自带的“反体制”标签也让郭德纲收割了很多粉丝。
不过,不论德云社怎么和曲协对着干,客观上曲协都只是一个协会,曲协对德云社的发展只能尽量去引导。
姜昆是相声行业领头羊,论资历郭德纲也得喊他一声师哥,不论是作为曲协领导还是师哥,姜昆在艺术上点拨甚至批评郭德纲几句不算什么吧。
郭德纲喜欢强调相声传统规矩,如果按相声传统规矩来,姜昆论年龄比郭德纲大二十多岁,论资历早入门十年以上,放在旧社会按相声老规矩,姜昆点拨郭德纲,郭德纲不仅不能还嘴还得给师哥磕一个。
不论是德云社还是郭德纲,他们把相声弄好了,也是曲协主席领导有方。可如果德云社和郭德纲把相声弄坏了,曲协主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姜昆对郭德纲和德云社一直是坚持保护和引导。
六、姜昆和自媒体
自从郭德纲红了以后,尤其是德云社拿姜昆当“假想敌”之后,姜昆在网络上就被严重妖魔化了,但是,当郭德纲停止这种“假想敌”炒作之后,姜昆被妖魔化的势头依然很强,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各路自媒体。
郭德纲说“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其实这句话说反了,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哪个人是通过骂郭德纲大红大紫的,相反,郭德纲“骂姜昆“却实打实大红大紫了,他的成名过程离不开“反体制”标签的助力。
在自媒体的技术逻辑上,“骂郭德纲”的流量远远不如“骂姜昆”的流量大,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郭德纲和德云社演员相对年轻,他们的拥趸以年轻人为主。姜昆年龄大了,了解他也理解他的人也都是以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为主,这批人在网络上的能量远不如年轻人,久而久之,“夸郭德纲”和“骂姜昆”就成了一种流量密码。
姜昆有一次在机场候机室工作,背后的电视机上正巧在播放郭德纲参加的综艺节目,这一幕画面被人偶然拍下发到网上,然后自媒体开始了一波“骂姜昆”浪潮。
这种“呼吸都是错”的情况不光发生在姜昆身上,很多体制内相声演员也大惑不解“我没和德云社发生过冲突,为什么我一上网他们的粉丝就骂我呢”,这就是德云社“反体制”炒作带来的后果,自媒体为了炒流量,粉丝们为了发泄,然后自然而然给相声界建立了一道“楚河汉界”。
七、姜昆的度量
《姜昆:误解的总和》一文发表后,有一些自媒体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解读的,居然得出了“姜昆度量太小”的结论。
事实上,姜昆是一个非常善于且愿意提携新人和后辈的人,这一点和他的师父马季如出一辙甚至青出于蓝。
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是姜昆发掘的,小品内容是姜昆给排练修改的,后来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工作调动也是姜昆给安排的。
喜剧大师赵本山,他在家乡的演出效果压了姜昆一头,已经是大腕的姜昆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反而积极向春晚推荐了赵本山。
还有上文所说的喜剧创作大师梁左,没有姜昆的发掘和提携,梁左估计只是一个大学讲师和小说作家,根本和喜剧不沾边。
说姜昆没有度量的人,应该还是站在了预设立场上。
八、世纪和解?
郭德纲曾托人带话想和姜昆坐一坐,还有一些权威人士想搭桥让郭德纲和姜昆来一个“世纪和解”,但姜昆不置可否,有人由此认为姜昆没有度量。
所谓“世纪和解”的构想确实有,毕竟姜昆和郭德纲有共同的朋友,郭德纲在遇到困难时也确实低调收敛了很多,到处释放“和解”信号,这些事情笔者一个小作者都可以证明确实存在,在相声界更不是什么新闻和秘密。
姜昆之所以“未置可否”,笔者认为可能有一句话有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常有人戏谑这句话:凭什么好人修成正果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坏人放下屠刀就能成佛?
在姜昆和郭德纲的所谓“恩怨”中,姜昆犯过什么错吗?说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曲协倡议“反三俗”有错吗?
没有!曲协和姜昆反对的是“庸俗、低俗、媚俗”,不是反对通俗,很多人其实是把低俗和通俗混淆了。
有意思的是,曲协和姜昆只要一倡“反三俗”,网络上就一窝蜂认为这是打压郭德纲,那他们岂不是等于承认郭德纲=三俗?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相声里有没有三俗内容?当然是有的,这是连郭德纲自己都不可否认的事实,连德云社粉丝都给演员弄出来一个“骚浪贱”组合。
在德云社发展过程中,姜昆作为他们的“假想敌”被无端攻击了很多次,在他们的带动下,姜昆更被很多自媒体和德云社粉丝攻击了很多年,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能幸免,更夸张的是,连和姜昆女儿同名的网络女主播都未能幸免。
有错的人只要“放下屠刀”,没错的人就必须和他和解让他“立地成佛”?
笔者认为,有错之人不承认错误,不消除影响,不悔过自新,就没有资格得到“坦白从宽”的机会。
在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低俗的、落后的、倒退的东西也许在特定时期能创造很多经济利益并红极一时,但在社会进步、文化进步的大潮中,这些东西终究还是要回归到语言艺术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是相声行业最公开的“秘密”,更是相声行业发展一百多年的规律,无人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