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门口阿罗约他们家的骆驼奶补气,买点回去给父母带上。”
这话是不是听着很熟?这是去年很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男一号张小敬的话。这位唐朝都尉一边在长安城破案,一边还不忘买骆驼奶。
绝不是张都尉不敬业,只是当时骆驼奶太流行了,就像现在很受年轻人推崇的某某喜茶,就是排几个小时的队也要喝。对了,骆驼奶营养很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
都知道的是,唐朝从皇帝到平民都爱马,说有着鲜卑血统的大唐帝国是马背上的帝国,委实不过;不知道的是,骆驼在唐朝,是与国马比肩的宝贝。作为继汉代之后又一个版图跨入西域的帝国,唐朝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帝国拥有的西域不但包括今天的新疆全部,还包括中亚的广大地域。在这样广阔而漫长的丝绸之路上,骆驼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
壹
实际上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后,骆驼就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等到了唐代,随着唐帝国疆土的拓展,丝绸之路得以重新畅通,这时候对骆驼的需要变得就像马匹一样重要。
骆驼作为西域各少数民族献给唐帝国皇帝的礼物,或者是长安西市上买卖的商品,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唐朝境内。像现在已经很稀少的双峰驼就是西域商人作为珍贵贡品进献给唐朝皇帝的。野史记载,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还向唐朝贡献过一头“风脚野驼”,被列入最贵重的物品之列。至于这个风脚野驼是个啥样的,没有详细记载。
在唐朝,骆驼和国马一样有专门的牧养机构——牧场。史料记载,唐代官方牧场,一个牧人管理6峰骆驼和10匹马;70峰骆驼和匹马为一群,由牧长管理。当时,喂养国马喂养得好,就能升官晋爵,而牧养骆驼也一样。比如王毛仲,在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临淄王而不是皇帝的时候,王毛仲是李隆基的家奴,专门负责管理府邸的马、骆驼还有鹰和狗。等到主子成为皇帝后,王毛仲也就熬出头了,一路被皇帝赏赐官爵,最终官至辅国大将*。只可惜,这个王毛仲当了大将*就忘乎所以了,居然居功自傲,最后被主子李隆基赐死了。
还是说骆驼,说唐朝的骆驼,绕不过唐三彩。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说是唐三彩,实际不止三彩,而为多彩。而唐三彩是专门用于殉葬的冥器,因为唐代盛行厚葬,达官贵族常将喜爱的三彩器随葬,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如此一来,唐三彩逐渐发展为冥器常用品。
年9月,秦安县叶家堡发现古墓葬,后经考证系唐代墓葬。从这里出土了多件随葬器物,主要是三彩俑,包括这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三彩胡人牵驼俑。此俑驼高93.4厘米,骆驼通体施褐色釉,昂首向上,张口露齿,双峰较高,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
唐三彩中骆驼的造型亦十分丰富,有昂首阔步、任重道远模样的,有驮载乐队的,也有满载丝绸的。重新畅通了丝绸之路的唐帝国,曾与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来到长安进行贸易、求学,正是这些骆驼在西域沙漠中像凌波劈涛的航船,接受人类的使命,用坚毅的脚掌踏出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贰
杜甫的诗句中有“胡儿掣骆驼”。意思很清楚,牵骆驼的是胡人。
三彩胡人牵驼俑中的胡人佣,身施*绿色釉,头仰视,右手握于胸前,左手握于腰间,呈牵驼状,是个典型的西域胡商形象。
唐代人说到“胡”,大抵指的是波斯人和粟特人,有时候,也包括罗马、大食和天竺人。这些胡人都是被开放而富庶的唐帝国吸引来淘金的,据说仅在唐贞观四年(公元年)在长安居住的突厥人就多达万户。“遍地胡人”便是唐帝国开放和国际化最有力的佐证。
至于唐帝国的胡人,最“大”的非安禄山莫属。
大,这里非指年龄,官职。若论官职,节度使安禄山在唐朝的胡人中还不能算什么,尽管他最后干了“戳破唐帝国繁华盛世的天”的糗事。因为据说经武侠大作家金庸考证,在唐朝近年的历史中,至少任用了23名胡人宰相。
当然,身为胡人,安禄山更是一个胡旋舞的行家。
当时的长安城,最风靡的胡地舞蹈就是“胡旋舞”。“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巳时。”从帝王贵胄的盛宴到勾栏瓦舍的酒肆中,整个大唐帝国都沉浸于那不知疲倦的胡旋舞中,火爆程度绝非今日广场舞可比。或许就是靠着那一身过硬的舞技,胡人安禄山得以进入帝国的权利核心。
伟大的唐帝国,“成也胡人,败也胡人”!最终大唐被灵活地跳着胡旋舞的大胖子安禄山从盛荣拉向衰败。
延伸下
三彩男骑马俑秦安县叶家堡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除了牵驼俑和牵马俑,还有骑马俑,骑马俑男女都有。瞧,这件三彩男骑马俑,骑在马上的男子依然是胡人,高鼻深目,髯须浓重,头戴软幞头,幞头可是隋唐时中国男子的头上装饰,身上穿的却是翻领胡服,典型的中外混搭。男俑双臂弯曲,双手呈勒马缰绳状骑在马鞍上,双目凝视远方,神态威武。座下所骑之马体态雄健,昂着头,支棱着耳朵,两只眼睛和它的主人一样往前直视,四条腿挺拔有力地蹬在踏板上……这件男骑马俑,人与马一样雄赳赳气昂昂,表现出雄视天下、昂扬向上的风貌。
三彩女骑马俑胡人女子多健硕。人都说,唐朝李姓皇族本就有鲜卑族血统,所以,唐人崇尚丰腴健硕之美,对女性美的欣赏就是“环肥”而不是“燕瘦”了。既崇尚健康丰腴之美,就不必倚着窗儿看海棠扮娇弱了,大唐开放之风也解放了闺阁女子,骑马出行似男子,不只是“平明骑马入宫门”的贵妇虢国夫人可以骑马,便是乡野女子也可骑,女子骑马在唐代是寻常事。不只骑马,还骑在马上打马球呢。
叶家堡出土的这件三彩女骑马俑典型反映了女子骑马的风气。骑马女俑头挽高髻,面部丰满,目视前方,墨画眉,唇涂朱。上着*色半臂,下穿长裤,左手扶缰,右手下垂,神态悠然地骑在马上。胯下是匹大白马,健美壮硕,头略向左偏,两耳直立,双目平视,和它的主人一样放松悠闲。人马一体。骑马男子神态威武,胯下所骑之马便体态矫健;骑马女子姿态娴雅,所骑之马便也悠闲惬意。流光溢彩的三彩釉制陶工艺,神形兼备的雕塑水平,三彩男和三彩女两件骑马俑不愧为唐三彩中的精品。唐三彩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所以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是后人对此种陶器的命名,在唐代主要作为明器使用,多用以陪葬。年在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唐三彩从此惊艳问世。此前各类书籍文献都没有关于唐三彩的记载。且唐三彩制造的历史短短不过七八十年,便由盛转衰。国人认识唐三彩也不过百十来年。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品的精髓所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唐三彩以白色黏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等元素的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大量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熔剂,经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烧成。三彩釉料中所含的大量铅氧化物,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各种有色金属在烧制过程中熔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流动,各种颜色互相交汇,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文/陈芊)
文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雷媛陈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