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终稿奔跑中国健康中国2017全民健身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在线咨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题:奔跑中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吴俊宽


  即将过去的年,是中国体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一年。全民健身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一系列新举措,呈现出一片新气象。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群众赛事打造品牌


  在众多健身方式中,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近些年在促进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龙头和辐射作用。进入年,“马拉松热”势头不减。从1月2日鸣枪起跑的厦门马拉松到12月31日即将举行的多场比赛,跑步赛事全年无休,精彩不断。截至今年10月底,据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和其他相关渠道数据统计,全国各地共举办人以上规模的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多场。


  1月2日,厦门马拉松赛开赛。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参与人群不断扩大、赛事数量持续提升的同时,中国的马拉松也在不断探索打造赛事品牌文化、提升服务水平方面。“韵动中国”“奔跑中国”等众多马拉松系列赛IP粉墨登场,国内跑步赛事进入“组团”创品牌的发展阶段,本土马拉松品牌也实现了从“自产自销”到迈向国际的跨越。


  以“奔跑中国”为例,该系列赛由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智美体育集团运营,今年共16站比赛,其中“红色之旅”主题赛事含上海、遵义、延安、吉林、北京、襄阳、南昌、长沙8站,“改革开放”主题赛事包括昆明、沈阳、南京、杭州、青岛、防城港、广州、深圳8站。赛事报名人数超过万人次,参赛总人数超过40万人次。

奔跑中国系列赛深圳站。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系列赛的IP之下,赛事告别了单打独斗的运行模式。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赛事与北马、广马这样的品牌赛事进入同一系列赛,能有效提升赛事的社会参与度和市场认可度,活跃当地马拉松市场。部分系列赛还针对普通跑友推出积分机制和高额的奖金激励,进一步拓展大众跑友获得荣誉感、成就感的渠道,激发、提升人们参与跑步锻炼的热情和“粘度”。

5月21日,首届长春国际马拉松赛在吉林省长春市鸣枪开赛,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赛。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系列赛IP的不同主题还赋予跑步运动更丰富的文化外延,让更多跑友成为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神经元”。


  “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用‘奔跑中国’的方式把这种精神和追求进一步激发出来。”智美体育集团董事局主席任文说,“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凝聚、践行并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不仅仅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和使命,更是在培育本土体育文化基因和原创赛事品牌。”


  草根选手“登堂入室”


  数量众多的品牌赛事也成为培育草根明星的沃土。今年上半年,中国田径协会推出了“我要跑奥运”系列选拔活动,旨在打通一条大众选手走向专业赛场的路径,为不断壮大的马拉松跑友群体提供新激励,最终目标是从中国大陆地区公开选拔男、女各一名大众选手参加年东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


  凭借去年在上海马拉松的出色发挥,来自山东的北京大学学生刘庆红成为“我要跑奥运”选拔活动的首批受益者,获得了参加伦敦田径世锦赛马拉松比赛的机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世界大赛舞台的大众马拉松选手。

6月13日,悉尼奥运会竞走冠*王丽萍(左)将中国田径国家队战袍转交给伦敦世锦赛达标大众选手、北京大学学生刘庆红。新华社记者孔卉摄


  在伦敦,刘庆红顺利完成比赛。不过这一切对她而言还只是个开始,她已经将目光锁定在三年后的东京奥运会上。


  “曾经我的梦想是完成学业、顺利保研,而马拉松开启了我的新目标。希望能够代表中国的大学生,站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刘庆红说。


  不是每一名跑友都能身披国家队战袍为国家奔跑,但是今年4月,四千多名业余跑友登上了国内顶级专业赛事的平台,与专业选手在全运会比赛中同场竞技。

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龙舟决赛7月17日在湖南常德市柳叶湖落幕。新华社发(薛宇舸摄)


  这是全运会马拉松比赛第一次设置群众组,本届全运会新增19个大项个小项的群众比赛,既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如龙舟、太极、健身气功等,也有现代时尚的滑板、攀岩运动;既有科技感十足的航空、航海模型,也有考验智力的棋牌项目;既有乒乓球、羽毛球等老少咸宜的普及项目,又有适合中老年人的广场舞、柔力球等。


  健身爱好者不再只是专业体育赛事的旁观者,而是“登堂入室”成为舞台的主角。近八千位民间高手参加了全运会群众项目决赛阶段的比赛。加上海选、预赛等环节,“十三运”吸引的群众选手达数百万,覆盖了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带动引领作用非凡,成为一届真正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体育盛会。


  体医融合稳步推进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曾表示,老百姓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很高,但是缺乏足够的科学健身指导。运动怎样促进健康、运动怎样干预慢性病的问题,急需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去破解。


  如今,如何提升健身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何通过全民健身真正实现全民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共同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旨在聚合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健康产业单位等各方力量,搭建体医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体育融合领域研究的单位,该中心主任郭建*曾长期从事体育与健康关系研究、慢性病管理及科学锻炼指导研究。在中心成立仪式上,郭建*不无感慨地说:“从医疗看体育,能够重新认识体育;从体育看医疗,能够重新认识疾病。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医融合的前提。”

11月15日,初冬时节,西藏山南市扎囊县举行拔河比赛。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随后,体医融合领域大事不断。5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卫计委体医融合工作座谈会召开,“体育和医疗融合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成为与会各方的广泛共识。本月2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牵头的中国医体整合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致力于通过整合各种体育和医疗资源,将体育科学与医学互通融合,用以指导覆盖“全人群、全疾病过程、全生命历程”的科学锻炼。


  目前,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医院的内外妇儿等科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体育界与医学界的专家广泛交流思想,医院诊疗机构正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在临床的实践探索。

11月11日,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暨漕男漕女健步走活动在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启动,选手们积极响应“每天一万步,百人百公里”的健身计划,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年,中国的体医融合事业由战略规划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上医治未病”的运动处方正在经历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跨越。


  编辑:实习生陈会娟


  签发:徐征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