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鲜活的民间音乐走出乡土,经过专业艺术手段的再创作,居然走进了高等音乐学府。11月初,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出的“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对于同口村音乐会的乡间乐师们来说意义非凡。同口村位于雄安新区,地处白洋淀西南边,这里的乡土音乐传承悠久,在这次演奏中,他们的曲谱一字不减,村里乡亲们听了一辈子的《赶子》与《河西钹》成了舞台曲目的主角。流淌在白洋淀的乡音,几十年来“三起三落”,一度险些失传,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一切,源自乐师们的艰难坚守,也源于河北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学者们对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的重新发现,由此,活跃在雄安新区广袤土地上的同口村音乐会、亚古城村音乐会,开始走向大众视野。
“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西合奏,民间音乐成主角
“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汇集了西方的艺术音乐和中国的传统民乐,整场音乐会由六首曲目组成,分为上下半场,特别的是上半场,在民间乐师与专业团队合作中,传统民间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口村音乐会走进中央音乐学院。受访者供图
音乐会创作者刘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了她的创作,“传统音乐在《赶子》与《河西钹》里面是‘主角’,他们的曲谱一字不减,室内乐只是配器,即传统是菜肴,我只做盘子。”
年,刘健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这时正赶上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齐易组织的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全面考察雄安新区境内的音乐类非遗,得知消息,刘健也一同参与到了考察工作中。
“我希望这些非常宝贵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天能够以一种新的面貌、一种活态的样式,展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正是源于刘健的这个初衷。
以民间乐师为主,指挥跟着乐师,乐队跟着指挥。这场音乐会在“活态”中,展现了雄安新区的民间音乐的风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让传统音乐进行了二次“再生”。
同口村音乐会乐师任伯涛(左)和任伯五。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这一次西方艺术音乐作陪,当主角韵唱的经历,让民间艺人任伯五着实紧张了一把。第一次登上这样的音乐会舞台,任伯五和五位搭档同中央音乐学院乐队成员共同演绎了《赶子》。这是一首以同口村传统大曲曲牌《赶子》为主导旋律与结构编创而成的作品,呈现出民间乐师工尺谱韵唱与西方混合室内乐合作的形式。
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对这场音乐会做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评价:区别于一般的运用民间音乐创作的形式,完整地把民间音乐放到作品里来,是真正的民间音乐和学院派当代音乐的一种文化碰撞。
同口村音乐会,至今传男不传女
“其中的意义远不仅仅是一台音乐会。”齐易表示,这样一台音乐会,让具有冀中乡韵的音乐会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让传统乐师走了出来,有机会被更多人接受,让当地老百姓对自身文化增加认同感,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