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盘锦中兴公园的凉亭下,十几位大妈分散站开,双手伸开向上,扬起头在公园里哈哈大笑。就像下面的画面,你一定会想,她们是谁?她们在干啥?
只见大妈们,先是哈哈大笑5-10分钟,接下来全身拍打,然后一起大声唱一首歌结束。路人看见这群大妈就像“疯子”一般。
大妈们还给自己的起了响亮的名字,“中兴公园笑笑队”。这下在组织者曹女士的带领下,队员们每天5:50准时来到公园集合,锻炼1小时10分钟结束,这中间“哈哈大笑”这个动作可是重点。
这群“大妈们”的年龄跨度还比较大,有满头银发的老人,还有四五十岁左右的。她们在公园里哈哈大笑的样子,极具感染力,连在一旁围观的市民也在模仿她们的动作。从笑声中可以感受到,那一刻她们是真的开心。
组织者曹女士告诉大家,”每天在公园笑15-20分钟,能治疗很多慢性病。“”大笑一分钟,等于你们在跑步机上跑45分钟。“
看到公园里一群大妈每天在那里哈哈大笑,“笑笑队“自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但曹女士带领”笑笑队“不惧非议,只管队员们锻炼好就行。面对这些非议,曹女士很淡定地说:”任何事情都有个认知过程。“
说实话,曹女士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这种集体哈哈大笑的锻炼方式冲击着当代人对健康、对养生的认知。
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的心态的确能改善身心状况,而笑则是乐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可问题是这种“哈哈大笑”真的是乐观吗?这种和占地盘、拉着音箱功放音乐的广场舞锻炼方式差不多。
锻炼是好事儿,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大妈们”,可这种锻炼,我们总得讲究个场合和方法。
就拿广场舞来说吧,广场舞没问题,大家出来蹦蹦跳跳地,活动活动筋骨,没坏处。可不分场合地,打着“锻炼”的旗号抢地盘、甚至占用大面积公共场地排队型等等,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我说,“哈哈大笑”这种方式,先说说适度的问题。只要适度,每个参与的人掌握自己的健康情况,同时又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完全问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以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对这种“哈哈大笑”还是要慎重选择,万一笑得过大,导致“笑掉下巴”那就得不偿失了。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得注意,切忌大笑过度,本来血管就脆弱,这一笑再崩开了。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就是场合了。在公园里我觉得还可以,远离小区,又不影响其他人。但如果不分场合地,三五成群在那里大笑,大家就要报警了。比如说在小区里,一大早就在小区里哈哈大笑,这种情况下只会让大家觉得厌恶。
另外呢,养生归养生,锻炼归锻炼,千万不可以“神化”某种锻炼形式或者养生。养生也好,锻炼也好,场景仅仅限于预防疾病或者康复,不能代替医生的治疗。毕竟生病不是小事,莫要讳疾忌医,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医院,遵医嘱治疗。如果简单的锻炼就可以治疗疾病的话,这个科室的医生就要失业了。
你还见过哪些奇葩的锻炼方式呢?欢迎在评论区说。#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