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1/17 20:01:00
说对于精临作业,要先过一遍,意思是临一遍吗?还是看一遍内容?就是先粗粗通临一遍。如果能同时阅读一下四个墓志的内容更好。今天有人跟我说,小楷用A4纸写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光滑,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基本没什么道理,太光滑了也不好写。您自己试试就知道了。这个其实很简单的,您自己去试试即可。用电脑制作一个2CM方格,再去复印几张,然后回来写写(最简单的,就是自己拿一张A4复印纸,然后将铅笔、直尺来打一些方格)。怎么说呢,可以用来应急用用,也行。但感觉效果其实很一般。当然了,将A4复印纸当作是石板来写字,也没有什么不对。讲的横划右斜上,中心紧收,这个是不是小楷的准则。小楷书做为一种书体,我想也应如隶书一样,曹全类:中心收,个别笔划放,张迁类:中心空,四周方,撑满方块型……等等。这是我的一点思考!因为我对隶书的情况了解多一些。中宫紧收,属于汉字结体的一个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当然也可中宫开阔一些。中宫紧收,字容易显得秀气。中宫开阔,字容易显得比较“壮实”。小楷要求秀气。所以颜体楷书缩小为小楷后,并不好看,因为显得太“胖”了。临写北魏墓志时,开始时比较慢,越写感觉越快了。每次都这样。这个感觉并没有错的。结构的基本功、用笔质量上去之后,找到了小楷的笔势之后,本来就是越写越快的。就跟广场舞一样,这些动作是连续不断的。断了,就不对头了。如果能够找到这种内在的连续性,此时您的小楷就算基本大功告成了。快并不是错,在稳准狠上的快,没有错。所以不要害怕快。以为自己存在一种写字如武功一一唯快不破。现在看来有些笔划一划而过,中间牵丝,不是在有了更高执笔控笔能力的基础上的快,而是不能有效控笔只能以快达到线条力度感的快,如果能可快可慢都能写出高质量的线条,那才是达到了线条书写的一定境界!是的,我仔细看您的小楷临帖,分析了很多次,线条属于不太有张力,不干脆。收笔时收不住。该收笔的地方,仍在往前面跑。就好比刹车距离要求是2米,但您经常是2.5米才刹住车。反正这个小楷啊,首先的要求就是整洁、好看。笔画不能太粗。写小楷,速度并不是很慢的,我前面说过的,找到了笔势之后,小楷写得也是停不下来,因为动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觉得现在网上所教写小楷的视频,基本上都是慢写,但没有指出熟悉基础上是可以快写的,所以后面的部分都没有讲到,等于让学习者以为只要是写小楷,就必须非常非常慢。这个完全是错误的理解。字越往微小、精细里去,对控笔用笔尖的要求越高,小楷技法上一方面在把握字结构上,即眼到。另一方面就是控笔用笔能力了,即手到!这两方面做好,小楷书基本就解决了!此外,每次临帖写字前,一定要用毛笔在笔洗中蘸一下水,然后再用废纸擦拭一下笔锋,清掉笔锋及沾在笔杆上面的水。这个大家都是这么操作的吧?也就是先要“润”一下笔。如果不蘸水就直接用毛笔去蘸墨,则容易伤笔锋。每次写完后,至少也应该简单用水清洗一下毛笔(最懒的办法,就是在笔洗的水中胡乱搅拌几下)。清掉水再用墨吗?我是墨里加水后直接用的。老师是说,用之前用水先湿下笔,别用干笔沾墨。也就是说,如果正确使用毛笔,则笔的寿命会更长。是这个意思吧?是的,正是此意。干笔蘸墨特别伤笔。使用之前先用水打湿一下笔,相当于是让毛笔笔锋准备进入工作状态。为何上来并不直接临写钟、王小楷,而是采取迂回包抄的方式,要从魏碑墓志和东汉简牍来入手?在这儿简要说明一下,为何没有一上来没有让各位直接临钟王小楷。1、钟王小楷的字都比较小,且基本上是宋以后的刻本,走样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2、由于字体比较小,学起来很难学得比较像,且只是照着比划,容易受到打击。3、魏碑墓志的字体本身也比较小,但相对更大一些,而且字形结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容易找到结字的规模。4、我们从魏碑墓志中找结构,从东汉及魏晋简中找笔法。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再去看钟、王小楷,到时就能看得非常明白,也更容易建立临写信心。5、通过我们这种临习方式,您再去看唐以后的各种小楷法帖,基本上就能一目了然了。对于明、清人书写的各种小楷,你也很容易看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叹服。6、我们的这种训练方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今后的后续自学小楷和长进,应该也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