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斌
出品
潮起网「于见专栏」
Keep发展至今,已经融资数轮。近日,网上又传来了其F轮融资的消息。1月11日,Keep方面回应媒体完成了F轮的融资,3.6亿美元,估值20亿。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蔻图资本跟投。Keep官方表示,暂时没有IPO(上市)计划。
让很多人比较费解的是,一直被资本视为香饽饽的Keep,似乎在盈利模式上一直不够清晰,即便有多轮资本加持,也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种爆发力。
因此也让人们不禁猜测,这个被视为好资产的健身行业独角兽,是否会成为另一个大器晚成的知乎?
Keep在用户量上的崛起之路
Keep的故事,源于其创始人王宁的自身痛点-减肥。年开始创业的Keep,一直有一种情怀,是像卖咖啡一样卖训练课,其意图甚至是将线下店做成星巴克。
而Keep的实际运作,也是从课程发展到现在的卖课程、卖运动周边的,年还首次试水在北京华贸开设了线下店Keepland。
然而,年恰逢疫情,线下店门可罗雀。Keep被逼无奈,也宣布关闭了在上海三家门店,分别是静安大悦城店、长风大悦城店和金桥店。至此,Keepland在上海的门店全部关闭,相当是退出了上海市场。
尽管线下发展不顺,但是Keep的线上用户量增长,也曾是一骑绝尘。据了解,Keep上线前3年,注册用户量已经破亿。
要知道,彼时的运动健身市场,可是一片红海。Keep面对的是实力不容小觑的咕咚、薄荷、糖豆广场舞、乐动力、小米运动、悦动圈跑步等竞争对手。
按常规思路,互联网时代时间是最好的竞争力,先布局的产品一般会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领跑者,后来者再难超越。但Keep却突破重重突围,后来者居上,在短短三年之内从0到1成为行业领军者。
据「于见专栏」观察,这与Keep早期的产品、运营策略都是分不开的。早期,Keep分别从价格、时间、地点、人物,这四个维度去分析了70%健身小白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点,健身房的卡费高昂、办卡没时间健身、离健身房太远、没有人一起运动缺少动力等等。
Keep针对这些痛点各个击破,不仅解决了Keep上的用户健身太贵、健身不便的问题,也也解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太快、健身时间不足、缺乏社交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很多用认知里,Keep就像是一个可以免费健身的移动健身房。
另外,Keep的互联网产品理念,也十分超前。Keep信奉少即是多,慢即是快,从而通过专与精的创业理念,快速从众多的健身类互联网产品中脱颖而出,并一跃成为这个行业的黑马。
另外,在产品营销方面,Keep对用户痛点的把握也可谓深刻。一句怕就对了、自律给我自由,都戳中了运动健身用户的核心痛点,并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
正是因为其用户量的不断增加,也让其不断获得资本的青睐。有了资本助力的Keep,更是平步青云,快速进入用户指数级增长的时期,并进入了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Keep的商业化上的不愠不火
有了资本的加码,以及过亿的用户量,Keep便有了变现的资本。然而,Keep的商业化过程并无坦途。据「于见专栏」观察,Keep先后经历了2次战略转型,都是与商业化变现有关的。期间,其触角不仅伸向了线下零售业,还试图在吃、穿、住、用、练等各个维度全面出击。
但是,因为涉足的商业化层面过广,其也无法规避成本、专业性等带来问题。事实也证明,Keep全线出击的变现方式并不可取,甚至会使Keep正常运营承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融资距离年5月的E轮万美元融资过去还不到一年。自年上线至今,Keep已累计完成8轮融资,累计数额超过6亿美元。
数据显示,目前Keep的用户数已超过3亿,会员数量已突破万。
虽然目前Keep仍未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商业化之路,但是资本依然追捧,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