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桃报李”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之《抑》,诗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主要是指朋友或宾客等之间的相互赠礼。而《抑》主要唱的是王侯的治国之道,所以本身传唱度自然不广。而有这样一首诗,出了类似的“投木报琼”,因简单易学从而传唱度极高,成为名篇。这就是《诗经·国风·卫风》之《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又是简单的重章叠唱,全诗共三章十二句。跟《诗经》其它流传很广的名篇不同的是,这首诗没有用最经典的四字句的句式,并且三章基本重复,每章仅改二字。这种重复程度整个《诗经》里都很少见了,偏偏这样独特的方式还让它被人们传唱至今而经久不衰。
全诗要表达的意思看起来简单得令人发指:你把果子赠给我,我拿美玉回赠你。这样并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要我们永远珍重这份真情意。
春秋时卫国应该是民风相对开放,所以《诗经》中收录的诗多是情爱之诗。这一篇《木瓜》主旨虽有待考证,但是很多学者提出了好几种可能:有认为是卫国当时被戎狄打败,结果被齐桓公给救了,卫国人想报答他,于是就唱出了这么一首诗;也有认为是臣下思虑怎么报礼才写的;有人认为是朋友间赠答,更有的说是男女间的相互赠答。
我对这首诗的看法仍然偏向于这还是一首恋爱中的人写的一首情诗。而且,从《诗经》收录的卫地的十首诗歌总体来看,表达爱情表达对异性赞美的占绝对多数,哪怕算上与卫地同出一源的《邶风》和《鄘风》里面也几乎看不到提朋友情的。
从《诗经》的整体来看,《风》这一块基本都是里巷歌谣,言情之作,所以所谓臣子之作就作罢了吧,再若说歌颂齐侯之说也似乎牵强,那卫地的人们连齐庄公的女儿嫁给卫侯这种事都要专门写首《硕人》来指名道姓的把庄姜夸一夸,轮到夸齐侯倒是遮遮掩掩恐怕也是说不过去吧。
这样看来,我的想法还算是站得住脚了,而且我也相信这是很多青年男女更愿意接受的看法。也由此可见,传唱度更广的基本上都是歌颂爱情的诗。古时虽的确有用某一瓜果作为朋友信物的风俗,若真是普通朋友,别人送你瓜果,你若送人金玉,不被对方猜忌才怪。而到了男女之间就不同,无论对方送什么,另一方都会感受到对方的真挚情意。
诗中所说的木瓜、木桃、木李并非是我们现在市面上平常能够吃到的木瓜、水蜜桃、李子,李时珍曾对此作考证,并在《本草纲目》中言三种果子应为同一属植物,现在看来应该都是蔷薇科木瓜属。既是同一属,果实又极其相像,这就很容易理解诗人的说法:你给我这木瓜之类的果子,我总归会给你美玉,不管给我的是木瓜还是木桃都一样,我们两个的情意只有我们两个人懂。
既然这样的话,一章四句就可以把事情都说明了,可一章不成歌,四句也不能成谣。所以这次诗人大胆地弃用最经典又好注韵的四字句,每章只改两个字,每章后两句居然完全一样,这样层叠唱来朗朗上口又感觉跌宕起伏,听者印象深刻。
如此简单又让人非常容易记忆的诗,注定会广为流传。传唱度越高的作品本身就越简单,越容易被广大人民接受的作品也越容易成为经典。《木瓜》当时的地位正如当今的广场舞神曲,只听一遍就会被人们记住,歌词都时时萦绕在人的脑海,成为《诗经》里的经典名篇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