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到躺平再到摆烂,年轻人的口号换了一波又一波。
从前吐槽压力大还只是单纯的情绪输出,现在已演变为精神内耗,甚至日积月累成了健康问题。
比如,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时刻?
突然开始大把地掉头发;
因为一点小事就莫名烦躁;
失眠健忘,记忆力下降;
颈椎不舒服;
肠胃不适,呕吐;
脸色暗沉,皮肤变差,过敏;
神经衰弱、偏头痛……
其实这些健康问题都是伴随压力而来的。
最近小悠读了医学博士金铂的新书《减压生活》,才知道压力之所以会搅乱身心节奏,危害身体健康,是因为它破坏了身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本书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压力的来源,以及压力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健康,从6个维度列举了16种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应对压力,缓解压力,学会和压力共处。
正确认识压力
相信大家和小悠一样,总把压力当做负面的东西,一旦面临,只想逃避。
在这本书里,金医生告诉我们,其实压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远古时代祖先就是依靠这种应激机制,从野兽口中死里逃生。
所以,不要害怕面对压力,当压力来临时,让自己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身心做一个扫描,你会发现很多身体的不适都是由外在情绪和感受所引发的。
认识到压力的来源和产生机制,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压力不过都是认知层面的“纸老虎”。只要科学地做出调整,就能避免压力过大造成的身心健康危害。
当代年轻人减压有多疯狂
当代年轻人普遍压力都很大,大家选择的减压方式也千奇百怪。
比如很多人喜欢在短视频平台看别人洗地毯、打扫房间、做木工、刷墙、做蛋糕、护肤、挤痘痘……看起来单调无聊的视频,却能让人们的神经得到极大的舒缓,地毯越洗越干净、木头越雕越精致、皮肤越来越水润……就好像一切都变得可控。
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人脑中的奖励机制与压力的共同作用。
现在大部分人都处在压力漩涡中,“”“”是常态。工作之余,人们已经没有更多精力再去读书、学习、运动了,等不及延时满足。但短视频让人获得了即时满足感,许多人一直刷,甚至越刷越上瘾。
但是,刷短视频解压的方式其实只能短暂地麻痹我们的神经,回到现实生活中,压力又会席卷而来,而且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一学就会的高效减压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减压呢?金医生在书中给出了许多高效的方法,小悠特别挑选了三种分享给你。
一、运动真的可以减压
人在运动之后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以及皮质醇激素,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是众所周知的“快乐激素”,能让人心情愉悦;皮质醇激素作为人体出现应激反应时的保护激素,能让我们保护身体不受外界或自身反应过激的伤害,更好地面对压力。
运动的方式非常多,其中对于减压很有效的有三类,排名第一的是团体运动,排名第二的是有氧运动。广场舞就是团体运动和有氧运动的一种完美结合。
关于广场舞,科学家做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随机选择了6位绝经后的女性,让她们坚持每周跳次广场舞,每次跳90分钟。四个月之后,科学家对比了这些女性跳舞前后的情况,得到的结果令人振奋:这些女性不仅体脂、体重、血脂等指标得到了改善,而且形象变得更好,人也更加自信!
可以说,广场舞简单、方便、有效,是提高人身心健康水平性价比最高的“良药”。
让我们一起组团去跳广场舞吧!
二、好好吃饭,拒绝情绪性饮食
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主人公在失恋之后,坐在沙发上抱着一桶冰淇淋不停地吃。为什么TA要选择冰淇淋,而不是黄瓜和西红柿?
在压力状态下,大脑对于饮食行为的管理和调节可能会受到干扰,会把吃东西当作缓解压力、面对应激事件的方法之一。在失恋这种负面情绪和压力之下,黄瓜和西红柿自然不能满足沮丧中大脑的需求,它需要冰凉甜蜜、口感顺滑的冰淇淋来改善心情的不悦。
情绪性进食是大脑应对负面压力的本能反应。从短期来看,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体验,但长期来看,我们的大脑容易对此产生依赖,养成不良习惯,给身体带来负担。
如果你想通过饮食来调节压力,可以参照书里作者介绍的这种被国际认证的科学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模式。
1.多吃蔬菜和水果
2.少吃红肉
.选择更好的脂肪
4.多用全谷物代替精米精面
5.少吃甜品
6.每周吃两次海鲜
7.每周选一个晚上做一顿素食
三、自然疗法——宠物疗法
试想一下,当你下班或放学后一身疲惫地回到家时,有个毛茸茸的小家伙摇头摆尾地向你奔来,热情地欢迎你,是不是心里能得到很大的安慰,疲劳与压力都一扫而光?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养宠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改善非常有帮助,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减压最重要的是心态
现代年轻人的压力往往来源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却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却要不断地学会妥协;
等到了结婚的年纪,却对爱情不再抱有期望;
……
压力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压力的方式。
比如,如果看到桌上有半杯水,你会做何反应?你是会说:“还有半杯水。”还是会说:“只有半杯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类不同的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清晰的想象促使身体服从它,这正是行为的自然原理。想象实际上控制着所有感知力,感知力又控制着心脏的跳动,而且通过它激活所有生命机能。”
我们大脑中产生的每个意念都有逐步实现的趋势,它能影响甚至支配我们的行为。大家常说的“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即是如此。所以,积极的想法更容易促成积极的结果,负面的想法则更容易导致负面的结果。
当然,乐观虽好,但悲观也并不一无是处。
研究证明,悲观的人看待世界更准确。轻度的悲观者在做事前会三思,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偶尔悲观来为我们的决定把关,以防止自己盲目乐观。而什么时候该乐观,什么时候该悲观,我们只需要先问问自己,失败的代价是什么。如果代价沉重,那就需要一定的悲观心态来保证行动的准确性;如果代价尚可,请记得,一定要乐观对待。
来源:人民邮电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