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为一些缺德的游戏运营商们写软文的一些缺德写手们,可能会用小学三年级文凭的思维写各种类似的小作文,例如游戏可以动脑,防止老年痴呆。例如打游戏可以让人避免无聊而得上抑郁症。例如打游戏可以创造元宇宙,实际上只是让一个人活在虚拟的世界里继续做一夜暴富的梦。
原谅我朴实的真诚和不识时务的胆量,但我只是客观描述了一些事实。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完全足够了。由于大脑活动的减弱,树突会生理性萎缩和枯竭,随着轴突活动减少和树突的退化,滋养大脑的毛细血管也同时萎缩,这限制了脑内的血流量。
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就跟汽车一样,经常开且有规律的正常驾驶反而不容易坏。
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有人总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更精确的描述,是懒惰的人变老了,我们总会发现吃不了苦,不愿奋斗的懒惰者往往是从不想思考而走向投机取巧的规律决定的。
年老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你的认知潜能减少了,但是直到死之前,大脑始终都保持着很多重塑自己、彻底改造自己的能力。人一生中刺激大脑的机会是无限的。相对于没有爱好的老人,那些从事自己爱好,例如喜欢缝被子、看书、玩棋类游戏或上网冲浪和打游戏的老人能够将记忆力衰退的风险降低30%~50%。
如果你年迈的父母不出去疯、不出去碰瓷、也不出去勾引跳广场舞的老头老太太,而是喜欢打游戏、做手工或拾荒的话,相信我,那你反而有一个很好的父母。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结构是会有变化的。不过波士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彼得等人研究大脑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老年人的脑细胞会收缩,但不会大量死亡。因此,合理的刺激,可以让这些细胞重焕活力。但还是那句话,这是科学上的刺激,不是去摸老奶奶的手那种刺激,那种让人晚节不保的行为只会让大脑由于兴奋而一片空白,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反之,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容易过早老化,智力及记忆力下降,大脑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大多是利用化学信号使彼此“交谈”,传入的信号会倾听神经元发送自己的信号,当电信号通过细胞时,细胞就会被激活。
神经可塑性实验室就神经退行性疾病所做的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思考刺激是实现良好结果的关键。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再变弱,行动不便,体育锻炼不能强求,但是动脑子这件事可以不用身体行动也能够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游戏,相信我,老年人的自律就是最好的防沉迷,至少不会像年轻人那么放弃大好年华而沉浸在如此宽阔的世界,一个个窝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弃人生一样的没日没夜打游戏,实在不该是年轻人该有的生活。
老年人的精力和心境,是天然的物理防沉迷系统,退化且迟钝的应激反应本身恰好能抵消游戏可以追求的感官刺激。
如果这个社会一定要有大量打游戏的人才能让更多的公司赚到钱的话,那么请多让老年人玩,这样老年人既可一定程度上的避免阿尔兹海默症,也可以变得更加冷静。而年轻人应该多出去走走,因为老年人的年纪和精力才能对得上各类游戏开始时所提示的那句:“合理安排时间,沉迷有害身心健康”的警告。但反观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无视了这句警告。
可能会有人会说技术会发展,社会会进步,新鲜事物会不断出现,新的观念会不断涌现,游戏并不会毁掉所有人,有的人甚至会用打游戏成为电竞选手年入几百万,但这样的话就是典型的拿幸存者偏差强词夺理,更加缺乏严谨的科学逻辑,我看到的只是更多的年轻人被游戏毁掉人生,而不是成就人生。
这个世界如果用规律不能说明问题,那还有什么可以说明问题呢?用幸存者偏差?用自律性不足?拜托,说这种话的人可能的确不玩游戏,但沉迷打麻将、沉迷女色、或者沉迷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在铺天盖地的心理暗示与引诱面前,所谓自律或许也成了笑话。
读完这篇文章后,可能也同样会有人对我说:“你有什么资格告诉我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正确的人生”这种话,我的确欣赏很有自信的人,但科学面前,要的只是答案,与自信无关。
人的大脑越用越聪明是智慧生物的基本规律,但大部分游戏给人带来的价值,其实和老渣男去夕阳红广场舞队里摸老太太的手所带来的感官冲击没什么区别,那并不能锻炼所谓的脑力,只是在消磨时间,甚至让人变得更愚蠢。
我敢打*,不经常仰望天空看天气的人,或多或少都已经掉进了不同类型的深渊之中,但电子游戏是最严重的,再沉迷下去,甚至让一些年轻人用区区游戏就能把人生意义给抹去,那愚蠢而又觉得自己看透人生的样子,实属可惜。